強國必先強農,農強方能國強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,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”,并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系統部署。
天府之國,沃野千里。四川自然條件好、土地資源豐富、人均耕地多,發展現代農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。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農業寄予厚望,勉勵四川“要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‘天府糧倉’”。
雁江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、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、科技賦能助力農業產業提檔升級。
丹山鎮俯瞰圖。
倉廩豐實 筑牢糧食安全
5月中旬,丹山鎮順家村1200畝小麥隨風舞動,麥香四溢,小麥收割工作緊張有序進行……
5月下旬,丹山鎮橋溝村,昔日的撂荒地已儼然變身,工人們正在田間進行水稻播種育苗,為“希望田”穿上“新衣”……
6月初,丹山鎮楠木村好味稻糧經復合種植基地現場,村民們搶抓晴好天氣,有條不紊進行水稻插秧,一株株秧苗整齊有序地被插入田中,水田仿佛披上了一襲“綠裝”,與躬身忙碌的村民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耕作圖景……
楠木村麥田圖。
“今年,我們計劃在丹山鎮楠木村和謝家橋村種植水稻400余畝,預計9月上旬成熟后進行收割?!辟Y陽市雁江區好味稻(海南)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馨云介紹道,待水稻成熟后,將統一收割晾干后交往糧站。
丹山鎮水稻種植只是雁江區糧食作物種植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雁江區積極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,著力抓好糧油產業發展,大力優化糧食種植結構,著力建設高標準優質水稻、小麥等糧食生產基地,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。
據了解,全區上半年已完成小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萬畝,其中小麥5.15萬畝、豌胡豆11.2萬畝、馬鈴薯6.65萬畝;全年預計完成大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9.3萬畝,其中水稻26.3萬畝、玉米56萬畝、紅薯23.8萬畝、馬鈴薯4.4萬畝、大豆28.2萬畝、高粱0.5萬畝、其他糧食作物0.1萬畝。
科技賦能 助力產業提質
3月,正值小麥春季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,走進雁江區糧油現代農業園,田野里撲面吹來科技風,技術人員正操控無人機對小麥進行植保作業,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,無人機按照設定路線勻速往返田間,頃刻間便完成一片小麥地的植保作業。
雁江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。
“以前使用人工作業施肥打藥,1個人每天只能完成幾畝地。使用無人機后,可做到施肥打藥防病一次性完成,每天可作業300-400畝?!彼拇ü╀N糧油有限公司雁江區基地負責人王書林說,無人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除無人機外,園區還配備了太陽能殺蟲燈、開溝機、高效除草機等智能農機裝備,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92%。建成1個物聯網管理平臺,安裝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,可對土地風速、風向、雨量、土壤濕度等影響農田環境變化的因素進行監測,實現生產的實時監控和管理;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設備,加大水肥一體化等實用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。目前,園區內已實現水網、路網、田網、電網、通訊全覆蓋,各種配套設施不斷完善,產業基地建設的標準化、信息化、規范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。
5月,再次走進糧油現代農業園,現代農機科技設備同樣功不可沒,一臺臺大型收割機馳騁田間、來回作業,機器運作后留下一排排整齊的麥茬,切割、剝殼、脫粒在農機駕駛員的操作下一氣呵成,科技與農業完美融為一體。
農機駕駛員正在進行小麥收割作業。
數據無言,卻揭示了現代農業生產向智能化、精準化、高效化方向轉變。據統計,目前全區累計檢修提灌設備1080臺,改造電灌站156處,培訓農機手750人,新增農業作業機械400臺,現代農機科技設備正在助力“天府糧倉”增產增收。
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、實現高質量發展、夯實國家安全基礎,都離不開農業發展。新征程上,雁江區將繼續堅持“三化聯動”發展戰略,深刻領悟農業強國的歷史方位、戰略定位、統領地位,不斷強化政策和要素供給,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,持續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夯基賦能。
徐啟夢
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
轉載要求:轉載之圖片、文件,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,亦不能抹去我站點水印。
下載‘資陽觀察’APP 了解更多新鮮資訊